安全科学与工程2024年度建设报告

2025年02月27日 16:57  点击:[]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4年)

 

 

 

 

南华大学

(公章)

学科名称:安全科学与工程

学科代码:0837

 

 

 

 

20250226



1 总体概况

88858cc永利官网2006年获批专业学位硕士点,2011年获批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2023年获批安全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在国内率先开展铀矿山通风与辐射安全和核电安全人因可靠性分析研究,目前已形成了以核安全为向导的安全系统工程与风险评估、安全智能监测与控制、铀矿冶安全与退役治理理论与技术、放射性废弃物处置理论与技术、核应急技术与装备等具有核特色的研究方向,现为生态环境部、国防科工局、中核集团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学科、第五轮学科评估B类学科和湖南省十四五重点学科。

88858cc永利官网是国内唯一为核安全领域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目前已成为国内核安全、核环境、核安保、核应急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单位,国家原子能机构国际合作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单位、中国公共安全学会理事单位、中国核学会核安全分会理事单位。学科拥有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省部共建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核能与核安全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筑环境气载污染物治理与放射性防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核安全与核应急技术国防特色学科、核设施应急安全技术与装备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铀尾矿库退役治理工程湖南省技术研究中心、核电建设环保安全与节能技术中核建重点实验室,拥有铀尾矿库退役治理技术核环保安全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等10个国家、省部级学科平台。

学科面向核安全与退役治理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安全科学关键技术与世界前沿技术,设立了5大学科团队。近五年来,学科新增国家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特聘专家2人,省部级人才20人。近年来学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核安全观和核安全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服务四个面向,紧密围绕核安全、核应急、核安保领域本硕博三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开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依托各类科研平台与基底,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07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湖南省首批揭榜挂帅重大攻关项目,项目经费超过8500万元,其中,获批国家及各部委项目5项,总经费1000万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项,总经费超过3500万元,获批国防科研项目17项,经费超过4000万元。获得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9项,授权发明专利136项,出版专著9部,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1696篇。科研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截至2024年底在安全科学与工程学位点校研究生21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70人,安全科学与工程学术型研究生43人,资源与环境(安全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99人。

2 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24年,安全科学与工程学位点教师及研究生党支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从严治党,按照学校和院党委的要求,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纳入开展以学增智”“以学铸魂”“以学促干”“以学正风等专题学习的重要内容,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教师支部全体党员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良好师德师风,温故党史党纪,始终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守因核而生、为核而建、以核为核的初心使命,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重点拓展两弹一星精神、核工业精神、爱国精神、红色精神、奉献精神等在思政教育中的育人功效,着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核安全、大安全紧缺人才,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贡献南华力量。

2.1 坚持课程创新改革

积极培养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充分挖掘教师上课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学位点教师徐守龙等教师组成的课程团队获2024第十二届湖南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和第四届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奖。

 

1 2024第十二届湖南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2 2024第四届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

2.2 意识形态管理有精度

以爱国主义精神筑牢意识形态新阵地。按照创新思维、树立观念、掌握主动、占领阵地的思路,通过四个融入,让维护国家安全成为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的新拓展。把爱国主义融入平安中国教育中,树立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爱国主义融入核安全教育中,树立学生核安全命运共同体理念。把爱国主义融入网络安全教育中,树立学生信息安全意识;把爱国主义融入新媒体教育中,牢牢占领意识形态新阵地和制高点。

3 研究生招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3.1 研究生招生

学位点积极发动教师资源开展招生工作,更新研究生招生宣传资料。2024年度,在分析2020-2023年培养、学位授予和就业等数据的基础上,对各项招生计划分配要素进行采集和分析,制定招生工作方案,开展复试,对于特别优秀的硕士研究生,推荐申请硕博连读。学位点负责人彭国文教授于1012日在网络直播平台开展招生宣传直播及互动。学位点积极响应学校号召,积极筹备并发动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并组织相应的培养方案制定讨论。2024年学位点共招收硕士研究生50人,上年持平;招收博士研究生20比上年增长了33%,其中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制4人,统考录取16人。

 

3 复试工作方案及复试相关信息公布

 

 

4 学位点开展研究生招生线上直播

 

 

5 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

3.2 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学位点修订《南华大学全日制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4)》《南华大学全日制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4)》《南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 资源与环境 类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24年版)》,狠抓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以新工科六大理念为指导,以服务国防工业、核工业和环保事业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核安全领域创新拔尖领军人才为目标,成立核行业精英、学校教授、技术专家组成的课程改革专家组优化课程体系,打造核安全领域特色课程模块,建构前沿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科创课程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聚焦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推动学生进企业、进科研院所、进实验平台采取线上与线下、课内和课外、讲授与研讨相结合的立体化、多维度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学位点深入贯彻全国、全省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组织指导研究生导师及任课教师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2024年学位点获批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项,并积极打造研究生课程体系思政精品课。

3.3 导师选拔培训

学位点切实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教研〔2018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教研厅〔20191号)等相关文件精神,依据《南华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南华政发〔20171号)的相关要求,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结合学校新增学位点需要开展研究生导师选拔和培养教育工作。对研究生导师经费、科研项目、科研业绩、年龄等方面严格把关,通过层层审核、把关进行研究生导师遴选。学校定期集中组织开展研究生导师的培训活动,安全科学与工程学位点鼓励和加强导师的继续培养和继续教育工作。

为进一步规范高校教师履职履责行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新时代高校教师道德风尚,努力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校研究生教师队伍。本学科的所有导师始终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 201410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通知》、《湘教通 【202133号 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等相关文件要求和精神;严格落实师德建设主体责任,加强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组织领导;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严格遵守师德规范,建立健全师德考核、激励、检查、监督、通报、惩处等制度机制,形成责权明确、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坚持严以律己,为人师表,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2024年度,学位点郑平卫、罗润获2024年度南华大学“优秀教师”,冯胜洋获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3.4 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核能科学与工程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

建立师德师风建设新机制。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坚持把塑造四有好老师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任务,按照学校全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战略部署,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不断深化,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学科齐抓共管、党支部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思想引导和行为引导相结合的引导机制,学校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学校激励与学科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教师自我约束与制度约束相结合的约束机制,制度保障、组织保障、资源保障相结合的保障机制,打造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新发展格局。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新做法。(1)以三个坚持即坚持思想铸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坚持价值导向,引导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和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2)以三个注重即注重课堂育德,在教育教学中提升师德素养;注重典型树德,持续开展优秀教师选树宣传;注重规则立德,强化教师的法治和纪律教育,大力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3)以四个严格即严格招聘引进,把好教师队伍入口;严格考核评价,落实师德第一标准;严格师德督导,建立多元监督体系。严格违规惩处,实施一票否决,彻底治理师德突出问题,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4)以四个强化即强化地位提升,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强化权利保护,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强化尊师教育,厚植师道文化;强化各方联动,着力营造尊师重教氛围。通过以上做法,把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任务落实落地落细。

3.5 学术训练(实践)情况

学位点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平台优势,利用校内校外资源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注重学术研究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探索与实践中成长和创新。

3.6 学术交流情况

2024年,学位点以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增强学术交流能力和建立学术合作关系为向导,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发动教师及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

 

6 学位点教师参加第二届安全类专业工程教育与特色人才培养研讨会

 

7 学位点教师带领研究生参加34届全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术年会

 

8 学位点教师带领研究生参加第十届中国矿山安全技术装备与管理大会

 

9 学位点教师带领研究生参加第五届国际环境岩土工程学会论坛

 

10 学位点教师参加第十七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11 学位点教师参加中国辐射防护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

 

12 学位点教师参加第三届洁净能源材料及技术大会

为锻炼研究生学术展示与交流能力,营造活跃的科研氛围,为优秀研究生提供展示机会,学科积极发动硕博士研究生参加南华大学 2024 学术年之研究生优秀学术成果墙报展。

3.7 研究生奖助情况

为资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鼓励博士研究生进行学术创新,学位点严格按照国家和学校相关文件精神,具有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志刚奖学金,三助一管遴选等完备的奖助体系,严格按照《南华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执行各类奖学金评定。2024年,安全科学与工程学位点研究生共获得国家奖学金4人(博士2人,硕士2人)。

1 博士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

 

2 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

 

4 学位点建设与科学研究

4.1 人才培养

学位点积极开展创新基地建设,通过校企联合开展校外实践教学与科研工作。2024年针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多名研究生送往诸暨、北京深圳等地进行联合培养

2024年度学位点继续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全年研究生获得国家级奖励1项,省级奖10项。23届博士毕业生赵芳2024年度安全科学与工程优秀博士论文奖。

 

 

3 学科研究生获得省级以上奖项

序号

级别

获奖类型
(团体/个人)

获奖名称

1

国家级

团体

2024年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 铜奖

2

省级

团体

10届全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一等奖

3

省级

团体

10届全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二等奖

4

省级

个人

9届全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生论坛一等奖

5

省级

个人

2024年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三等奖

6

省级

集体

10届全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 优秀组织奖

7

省级

团体

首届湖南省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省三等奖

8

省级

团体

放射性环境治理成套技术与装备

9

省级

团体

放射性环境治理成套技术与装备

10

省级

团体

芯片式半导体像素阵列核辐射探测系统及应用

11

省级

团体

2024年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大赛 二等奖

4.2 教师队伍建设

学位点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专任教师,通过定期考察和绩效奖励的方式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工作。2024年度,学科共引进高层次人才2人(韦昌富、杨永涛),引进青年博士2人(付敏、易远),博士后1人(孙阳),新认定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

4.3 科学研究

2024年度,学位点所在安全科学与工程系共获批科研项目1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项;企事业单位横向课题2相关科研项目及经费为学位点研究生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4.4 学位点建设

2024年度,学位点开展了1次学科建设座谈会(学科全体教师参会)及10余次讨论会。围绕学科建设现状与发展规划、目标及现实举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申报、学科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交流探讨。2024年,在学科及学位点共同努力下,成功获批核安全与应急管理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成为国家原子能产业计量测试联盟正式成员,学校开展学科群建设、优化学科研究方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科研平台条件、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顺利通过周期性合格评估专家评审。

 

13 南华大学获批核安全与应急管理产教融合示范基地

 

14 南华大学获批成为国家原子能产业计量测试联盟正式成员

 

15 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专家评审

 

16 学科建设讨论会

4.5 学科声誉

2024年,学位点积极组织并支持教师进行对外交流,发出南华安全之声。

17 彭国文教授带队参加安全类专业认证委员会2024年第三次工作会议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主题底线研讨会,并做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核安全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邀请报告

 

18 陈国民副校长带队参加中核集团校企人才培养补充协议签约仪式

 

19 学科教师参加第一届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论坛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全类项目进展交流会

 

20 学科教师参加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申报培训会

5 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在校生总体学习成果良好。在校生能够根据导师科研课题,结合自己的科研兴趣开展课题研究,整体上都超过了学校、学院和学科规定的最低成果要求,学生都能够按时完成学业,顺利毕业。2024年毕业硕士研究生35人,其中学术型硕士8人,专业型硕士17人,博士研究生10人。经统计发现,博士研究生均能够在攻读期间获得较好的科研成果。

5.1 课程体系

结合学科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创建了毕业要求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的课程体系。从2012年以来,6次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了专业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专业必修课全面覆盖主要的研究方向,重点培养研究生科学思维和人文素质,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关理论成果发表多篇论文及进行了大会交流,引起广泛关注和认可。

5.2 课程教学质量及其监督机制

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根据全员参与、全程监控、突出重点的教学质量监控理念,形成了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校、院均建立了教学管理干部听课制度、教学专项评价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校院两级督导制度、学生网上评教制度、学生教学信息联络员制度等,不仅确保了课程的正常开设,而且通过教学督导听课,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监督。本学位点所有课程学生或教学督导评价合格,其中80%的课程教学评价为优良。学科教师积极参加各项教学竞赛、并获得各类教学荣誉。

5.3 学习满意度

每门课程授课结束后,研究生需以无记名方式进行在线评价。以学校综合学生评教(60%)、督导专家评教(30%)、管理干部及同行评教(10%)三部分的权重来确定课程的最终评价结果(除学生评教外的其他某项评教若未进行,则以学生评教结果作为最终评价结果)。近五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学习满意度均超过95%

5.4 分流淘汰

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培养年限不超过4年。在最长年限内未能完成课程学习或学位论文的研究生,作结业或肄业处理,不再保留学籍。建立了完善的分流淘汰机制。分流淘汰节点为课程修读、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论文盲审、答辩,除涉密论文外,培养过程学位点统筹组织安排,并将结果上报学院。对不合格者除劝退外,可以给予一定期限的延迟期,在延迟期仍不能完成的给予淘汰。

5.5 论文质量

为进一步加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管理,建立规范、科学,客观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切实把好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关,保证学位授予质量,根据2022年度《南华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修订,并结合学院实际,制定并落实了《88858cc永利官网硕士学位论文盲审评阅制度暂行办法》。

在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程序方面学位点建立了选题-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答辩的完善程序,还建立了学位论文学术不端监控机制,学校也推出了计算机反剽窃审查-匿名送外审-学位论文事后抽查等行之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质量监控措施。

6 改进措施

6.1 人才培养

继续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优化,注重面向核工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国家核能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计划进一步扩大研究生的培养规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90%以上。指导学生申请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创业大赛,力争获得较好成绩。

6.2 师资队伍

进一步优化学位点团队建设,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为依托,面向国内外安全科学领域知名院校招收拔尖博士人才,优化学科学缘结构,完善5个科研团队的高中青人才梯队配比,充分发挥安全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围绕安全生产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开展前瞻性研究工作。拟引进高层次人才1~2名,优秀青年博士3~5名。。

6.3 平台建设与科学研究

2025年度,学科继续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基金、其他国防、军队、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项目的申请;并逐步开展企事业单位联合项目及科研成果转化,切实做好社会服务。

6.4 促进产学研结合

密切联系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核集团等安全领域重要研究院所和企事业单位,通过联合培养及项目交流,加强产学研结合,以需求为导向,解决重大安全生产问题。

 


下一条:矿业工程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4)

关闭

联系我们

地址:湖南省衡阳市常胜西路28号南华大学    邮编:421001
联系电话:0734-8282206    联系邮箱:zhausc@163.com

师德师风投诉电话

0734-8281738(教务办公室)
0734-8282206(院党政办公室)

版权所有:中国·88858cc永利(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技术支持:西安恒远翼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